而现在非常踏实:这个资金去向是清晰的,资金的运用是专家和股东一起参与的集体决策,能够保证基本的公正性。
但是,什么样的铜钱才叫做破烂?买方肯定觉得自己好的铜钱多,卖方肯定觉得很多铜钱成色都不好,双方就常常吵架。你可能会问:货币不应该是国家发行的吗?怎么私人也可以发行货币呢?还有一些人说,美国美联储的股份是私有,是不是一小部分人控制了整个国家呢? 其实,如果你熟悉一下货币历史,你就会知道,哪怕是在中国,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货币也是以私人发行为主。
清朝有个王鎏,他记下了很多当时钱庄的状况,其中提到今天的北京,只要双方交易的规模大于五百钱,一般就走银票支付。今天谈到的第一个要点是,中国历史上多数时候是使用金属货币,包括黄金、银子、铜钱、铁钱等等。所以,过一段时间,不同的铜钱重量就不一样了。民间发行货币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通过竞争,达到良币驱逐劣币。小钱没有标准铜钱值钱,所以你没有给够。
问题是通行一段时间后,大家的手摸来摸去,铜钱放在一起也会相互磨损,铜钱慢慢就会变薄。记得开头那个案子吗?一斗小米就一千多钱,这说明银票在当时的市面上已经很通用了。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市场份额总体不高。
即便是开放程度最高的债券市场,其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果断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财务重组、股改上市等方式,竞争力和稳健性得以提升。四是股权融资不足,投资者以散户为主。银行间债券市场已完全对合格境外投资者开放,境外机构入市与境内机构实行统一的准入标准,没有额度限制。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保持相对较低金融业开放水平,更便于做好风险防控工作,有利于金融安全。一方面,金融业本身就是竞争性行业,需要通过充分竞争来不断提升金融业的效率和活力。
股票市场在2002年就先于债券市场引入境外投资人(QFII),且逐步扩大至RQFII、沪港通、深港通等方式。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治理地位不断提升。二、中国金融业目前主要问题是对外开放水平不足,而不是对外开放过度 与国际相比,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严重不匹配。第二类属于未能正确认识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利与弊、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制度立足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探索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股市、债市、衍生品和各类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四梁八柱都已搭建完成。第四,完善金融内外部制度环境,为金融业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条件。我国对金融机构特定业务资格和牌照的申请程序仍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一是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稳健性,从根本上降低了金融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并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在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前提下的稳步有序开放。四、当前坚持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开创我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业对外开放相关工作。
第一,以三大原则为导向,抓紧制定金融业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未来,应继续尊重并适应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在开放和完善金融监管框架的基础上,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基础产品与衍生品协调发展,建设形成与大国开放经济地位相适应、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更具包容性和竞争性、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还存在显著的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推进。加强金融投资者教育和保护,关注对境内投资者在境外投资的保护,探索构建涉外投资者保护体系。一、从前期改革历程来看,对外开放并没有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系统性负面冲击,反而推动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与进步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然而,影响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一系列体制根源,恰恰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攻坚领域探索和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要求,这是对宏观调控框架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反思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并结合我国国情的重要举措。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复苏态势仍可能延续,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趋向正常化,美联储的进一步加息动作为各界所关注,全球利率中枢可能会有所上行。
汇率能够发挥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有序推进和汇率弹性的增强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从国内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和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化实施,中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质量效益提高。
三是适当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督促金融机构健全内控制度,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从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入手继续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利于提高金融业竞争力、增强金融体系韧性,为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我们既要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也要心存风险意识、时刻保持警惕。宏观审慎政策是对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二者的协同互补能够有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把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大意义,是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一环。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人民银行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风险底线,积极推动金融改革,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继续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当前消费和外需总体平稳,制造业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和企业利润改善较为明显,已经能够看到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结构优化的趋势,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但来自外部的不确定变化也可能向国内经济金融领域传导,全球经济复苏和大宗商品价格回暖还可能给国内物价形成一些压力。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人民币汇率有条件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当然国内外市场还存在不确定性。
继续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PSL等工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向全国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企业)评级试点,将符合标准的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纳入货币政策操作的合格担保品范围。
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再贷款支持力度。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展望2018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取向变化也会对我们的政策空间形成一定挤压,增大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在控制好总量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可以在这些领域适当使用结构性工具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人民银行将按照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要求做好总量调控,根据调控需要和流动性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当更注重经济的发展质量,而非一味地追求增长速度,已不再适宜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不能依靠货币信贷的大水漫灌来拉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创造条件。受制于投资收益率和回报周期等因素,社会资本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参与热情相对较低。
但也要看到,经济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债务和杠杆水平还处在高位,资产泡沫堰塞湖的警报尚不能完全解除,金融乱象仍然存在,金融监管构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